I. 摘評估手冊修訂之核心洞見與影響
A. 總體變革趨勢與政策導向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研究所)修訂的《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標誌著臺灣智慧建築評估體系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本次修訂體現了從早期的「功能羅列型」評估,向更具前瞻性的「數據驅動型」和「建築全生命週期管理型」戰略轉變。評估的重點不再僅限於建築物中是否安裝了智慧設備,而是轉向要求這些設備必須具備主動感知、數據預測和營運優化等核心功能,以產生實質的效益。
從政策角度來看,此次修訂具有高度的國家戰略意義。2024年版手冊直接承接並回應了行政院推動的「智慧國家方案」,以及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所發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這顯示智慧建築標章制度已被視為達成國家宏觀目標,特別是建築部門淨零排放和產業數位轉型的核心工具。此一轉變,將迫使開發商將智慧化投資從過去的「選擇性成本」轉為「戰略性必要投資」。
B. 主要指標結構與權重調整概覽
為了與時俱進並反映最新的科技進步,2024年版手冊對指標結構進行了大幅的簡化與重組。原有的八項指標精簡為六項核心指標,但總鼓勵分數的上限從2016年版的200分提高至240分。雖然總指標數量減少,但功能性指標的權重發生了顯著的調整。例如,「健康舒適指標」和「節能管理指標」的權重均有提升,反映出新版手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對永續節能目標的追求。
C.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強制要求
新版手冊對技術基礎設施和數據管理提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要求。評估體系透過鼓勵項目,強制推動產業採用最新的數位技術,包括導入建築資訊模型(BIM)的營運整合、強化建築數據庫的建構,以及採用產業數據標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手冊明確鼓勵採用由臺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發布的《智慧建築資料交換互通標準及測試規範》(TAICS TS-0054 v1.0),這對於解決不同系統間的互通性問題至關重要。此外,「智慧創新指標」的重新定位,加入了智慧營造、智慧建材和政府智慧管理雲平台等前瞻性項目,旨在將創新導向建築產業的數位轉型和供應鏈效率提升。
II. 修訂背景與政策驅動因素之深度分析
A. 內外部環境變化與技術演進
2016年版評估手冊自實施以來,物聯網(IoT)技術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和成熟,感測器的體積變得輕薄短小。這種技術上的進步為建築物內大規模部署感測器、實現對環境、行為與設備運轉狀態的主動感知(偵知)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新版手冊旨在整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5G通訊及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使建築物在管理、安全、健康、節能四大面向具備更強的主動性、預測性和連動性。
建築研究所強調,本次修訂是為了帶動建築產業提升技術水準,鼓勵導入我國具利基的智慧化居住空間創新科技應用。透過提供明確的評估基準和需求,可以有效地縮短產業在產品開發上的摸索時間,同時結合社會住宅導入智慧建築設計等策略,以國內智慧建築的內需市場來帶動產業的創新發展。
B. 國家層級戰略的承接與回應
本次修訂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新,更是對國家級戰略規劃的具體技術承接。
首先,評估手冊明確配合了國發會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建築的能耗是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一環,因此「節能管理指標」和「智慧創新指標」中的「智慧營造」(鼓勵採用預鑄工法等高效施工方式以減少碳排)的強化,是建築部門實現淨零目標的技術實踐。這表明智慧建築的投資已不再僅是為了提高舒適度,而是實現環境永續的關鍵戰略投入。
其次,新版手冊也呼應了行政院推動的「智慧國家方案」及內政部「營造安居家園」等政策。這要求智慧建築的應用必須朝向「以人為本」的趨勢發展,積極推動能使人民有感的人工智慧物聯網科技應用,以達成安全安心、健康照護、便利舒適及節能永續等目標 1。這種由上而下的政策驅動,使得智慧建築的標準化和高階技術應用成為市場剛需。
III. 評估體系結構與等級判定機制之根本變革
A. 指標架構之全面對照與功能性整合分析
2024年版手冊的最大結構變化在於指標的精簡和功能性的重新劃分。2016年版包含八項指標(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新版則整併為六項指標(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
2016年版指標 (8項) | 2024年版指標 (6項) | 2016年分數/佔比 (總分200) | 2024年分數/佔比 (總分240) | 修訂核心方向 |
綜合佈線、資訊通信 | 基礎設施 | 60 / 30% | 42 / 17.5% | 強調光纖骨幹、數據庫、資訊安全及備援機制 |
系統整合、設施管理 | 維運管理 | 70 / 35% | 38 / 15.8% | 引入智慧工地、BIM整合與數據驅動營運 |
安全防災 | 安全防災 | 17 / 8.5% | 40 / 16.7% | 強化用電異常、地震連動及智慧人身防護 |
節能管理 | 節能管理 | 30 / 15% | 45 / 18.7% | 提升設備效率標準,深化能源數據分析與AI控制 |
健康舒適 | 健康舒適 | 10 / 5% | 39 / 16.3% | 擴大環境感知,引入健康照護及便利生活服務 |
智慧創新 | 智慧創新 | 13 / 6.5% | 36 / 15.0% | 聚焦智慧營造、資料格式標準及雲平台應用 |
新版手冊將2016年版的「綜合佈線」與「資訊通信」整合成「基礎設施指標」,同時將「系統整合」和「設施管理」的精髓,連同新的全生命週期管理概念,共同重組為「維運管理指標」。這種結構的重組,將過去分散的技術和管理要素集中在更具實際意義的功能性指標下。
值得注意的是,權重分配體現了對建築價值觀的戰略轉移。2016年,系統整合與設施管理佔據了最高權重(35%),表明當時評估核心在於「技術可行性」。然而,2024年版則將「健康舒適」(從5%暴增至16.3%)和「節能管理」(15%增至18.7%)這兩項直接關係到人本關懷和永續價值的指標權重拉高,使得評估重心轉向了**「整合後產生的實質價值」**。
B. 等級劃分與計分標準調整
兩個版本都規定,申請人必須符合所有基本規定,才能達到「合格級」的門檻。然而,2024年版將鼓勵項目的總分上限從200分提升到240分,同時略微提高了各等級的最低分數門檻。
Table 4: 智慧建築評估等級判定標準對比 (鼓勵項目總分)
等級 | 2016年版得分要求 (總分 200) | 2024年版得分要求 (總分 240) | 門檻變化分析 |
合格級 | 符合所有基本規定 | 60分以上 | 合格級門檻從單純符合基本規定,提高至需獲得60分鼓勵項目得分。 |
銅級 | 50分以上 (未達90分) | 70分以上 (未達100分) | 門檻分數增加20分。 |
銀級 | 90分以上 (未達120分) | 100分以上 (未達130分) | 門檻分數增加10分。 |
黃金級 | 120分以上 (未達140分) | 130分以上 (未達150分) | 門檻分數增加10分。 |
鑽石級 | 140分以上 | 150分以上 | 門檻分數增加10分。 |
雖然鑽石級的門檻分數僅從140分提升到150分,但由於總分基數增加了40分,申請者必須在新增的高階技術(例如AIoT數據分析、BIM營運整合、智慧營造)領域中取得分數,才能達到最高等級。這表示要獲得鑽石級標章,僅依賴傳統的監控和布線系統已遠遠不足,這對業界的技術投入構成了實質性的要求提升。
C. 基本規定(門檻)之變化與影響分析
2024年版將基本規定項目數從2016年版的29項精簡至22項。雖然總體門檻看似放寬,但新增的基本規定集中在強化基礎數據設施和核心功能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版「健康舒適指標」中關於「室內高度」有基本規定(住宿類2.35公尺,非住宿類2.5公尺。2024年版在總體修訂中,明確指出該基本規定已被刪除,因為該規定與管線、結構等因素限制相關,且與鼓勵既有建築申請標章的方向不一致。此外,新版手冊也簡化了不同用途建築的評估原則,除了「基礎設施」和「節能管理」的部分項目對於住宿類僅評估公共區域外,其餘評估項目不因建築用途類別的差別而有不同規定。
IV. 六大核心評估指標之細節差異與技術演進
A. 基礎設施指標 (Foundation Infrastructure: 42分)
基礎設施指標整合了原「綜合佈線」與「資訊通信」的要求,並新增對「數據資產化」和「資訊安全」的強制要求。
網絡基礎設施升級: 垂直主幹佈線被要求必須採用光纖化架構設計,作為智慧建築的骨幹(基本規定)。鼓勵項目中,水平佈線也鼓勵採用光纖化架構(最高8分),並新增了對5G專用電信網路(專網)的鼓勵(最高3分),根據採用的組網模式(租用網路切片、混合式組網、獨立組網)給予不同分數,這反映了對高頻寬、高可靠度通信的強調。
數據設施與標準化: 新增「資料設施」部分,要求建構「建築數據庫」:
靜態數據庫: 蒐集規劃、設計與建造階段的資料(如BIM、CAD、PMIS等)被列為基本規定。
動態數據庫: 儲存環境、行為或設備運轉數據(例如溫濕度、人流、電力等)是鼓勵項目,必須申告蒐集內容、方式、頻率及排程。最關鍵的是,動態數據庫「必須具備資料介接、互通與交換,並採用標準資料格式」,這從基礎層面推動了數據的標準化與共享。
資訊安全與備援: 新版對資安的要求大幅提高。除了傳統的網路防火牆、操作權限管理和資料儲存加密外,還鼓勵採用臺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物聯網資安認證通過的設備。此外,對重要數據(如門禁、保全、主機登入紀錄)鼓勵採用
區塊鏈加密機制,以確保數據的不可竄改性(最高4分)。
B. 維運管理指標 (Operations & Maintenance Management: 38分)
維運管理指標取代了2016年版的「系統整合」和「設施管理」概念,將評估範圍擴大到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規劃、建造和營運。
智慧化規劃設計: 鼓勵提出跨系統整合的具體互動關聯性作為(最高6分),強調系統間的實際效益連動,避免系統孤島效應。手冊明確限制,如果某一互動關聯性概念(例如AI人數偵測)已用於優化某系統(如空調),則不得以相同概念重複計分優化另一系統(如照明),確保評分的有效性。
智慧工地管理: 這是新版手冊為響應產業數位轉型、提升施工效率而新增的重點項目。它涵蓋:
工地安全管理: 鼓勵使用智慧化系統偵測防墜落、工地煙火或開挖觀測等(最高4分)。
工地人員管理: 鼓勵實名制管理、定位追蹤,以提高作業效率(最高4分)。
工地資材管理: 鼓勵資材庫存和物料追蹤管理(最高2分)。
營運數據應用: 這是從「被動維護」轉向「預測性維護」(PdM)的關鍵。鼓勵建構「設施設備數據驅動運轉模式」,執行後端數據分析與推估預測功能(例如電梯維護預測、冰水主機異常分析、抽水泵運轉預測),要求具備三項以上功能可獲得最高6分。
BIM整合深化: 鼓勵BIM與管理系統接軌整合(最高5分)。不只要求視覺化瀏覽,更要求提供「即時設備資訊顯示」和「遠端控制功能」,這使得BIM模型必須是「活的」運營模型,而非靜態圖檔。
C. 安全防災指標 (Safety & Disaster Prevention: 40分)
安全防災指標的分數權重顯著提升至16.7%,強調「偵知(T)、顯示(D)、連動(L)」三位一體的智慧安全架構,並針對現代風險進行了修正。
新增用電異常偵測: 針對長時間用電設備或新興充電裝置(如電動車充電電力線路),新增用電異常偵測功能並整合至智慧建築管理平台(最高2分),以預防火災隱患。
強化災害連動機制:
用電連動: 鼓勵用電異常自動斷電功能(最高3分)。
地震連動: 鼓勵設置地震偵知功能,並能連動解除門禁管制設備,以利緊急疏散(最高2分)。
智慧避難引導: 鼓勵設置自動並即時有效引導人員避難的功能,例如採用聲響型或閃滅型避難方向指示燈(最高3分)。
人身安全與防疫: 鼓勵導入能提升安全防範辨識能力的新技術(最高3分),例如人流管制、人員辨識、或防疫控管功能,並將數據用於管理系統進行運算與分析 。
D. 節能管理指標 (Energy Management: 45分)
節能管理指標獲得最高權重(18.7%),顯示其在實現國家淨零排放目標中的核心地位。
量化節能技術: 新版手冊引入「空調節能技術積分表」(表2.7),將多項節能技術(如變頻主機、CO2濃度控制、外氣冷房等)量化為積分值 。總積分達45分以上可獲得最高4分。這種積分機制提供了標準化、可量化的評估方式。
能源數據細化要求:
分項視覺化: 鼓勵將建築分項用電(包括插座、昇降設備、給排水、停車場、廚房與生活熱水設備等)即時視覺化顯示,且要求各項採用率需達到80%以上方可計分(最高3分) 。這使得能源管理的數據粒度達到極致,有助於精確識別能耗黑洞。
空調效能持續監測: 鼓勵持續監測和記錄冰水溫差、趨近溫度等運轉偏差率,以優化節能策略(最高3分)。
AI輔助能源調適: 鼓勵導入人工智慧(AI)的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技術,執行「智慧需量控制」和「智慧用電管理」。特別是「智慧用電管理」要求整合6項以上用電設施設備數據進行效能分析預測,最高可獲得8分,強調AI在能源調適中的應用價值。
E. 健康舒適指標 (Health & Comfort: 39分)
健康舒適指標的權重從2016年版的5%暴增至16.3%,反映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及後疫情時代對建築環境健康的高度關注。
環境健康評估範圍擴大: 鼓勵項目擴大對環境狀態的偵知(最高4分),除了傳統的溫熱環境和二氧化碳濃度外,新增了對空氣品質(如PM2.5、TVOC)、光環境(照度)、水環境(如PH值、含菌量)及室外環境(如雨量、紫外線強度)的監測。
健康管理與防疫考量:
健康照護設施: 鼓勵提供智慧化生理監測、健康促進設施。
降低病毒入侵風險: 新增針對防疫和公共衛生的評估項目,包括體溫偵測、非接觸性設備(如聲控)、及室內使用者密度管制系統等,這些設施和措施旨在有效降低接觸感染風險並促進使用者自我保護。
便利生活服務深化(住宿類特有): 針對住宿類建築,特別鼓勵數位化生活服務平台(APP)、個人化提醒服務(如繳費、郵件提取、充電提醒),以及提供便利生活共用空間(如自行車淋浴更衣室)和個別化主動調適服務。
F. 智慧創新指標 (Smart Innovation: 36分)
智慧創新指標的分數權重也顯著提高至15.0%,並被戰略性地重新定位為推動建築產業數位轉型的核心引擎 1。
智慧營造(高分鼓勵): 鼓勵採用高效施工技術以達成淨零和減輕缺工壓力。
預鑄工法: 依預鑄率給分,最高可獲得8分(預鑄率達70%以上)。
預製鋼筋工法: 鼓勵採用預組鋼筋或系統鋼筋(最高4分)。
由於預鑄工法將傳統的現場濕作業轉移至工廠,極大地提高了施工品質和效率,同時減少了工地廢棄物和碳排放,這是將智慧化與淨零目標進行協同的具體表現。
標準資料格式的強制推動: 2016年版中的「智慧建築標準符號」(3分)因業界採納度低而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版鼓勵採用產業已發布的
標準資料格式(TAICS TS-0054 v1.0),並要求提出驗測證明(最高4分)。這是新版手冊解決系統互通性、降低技術壁壘的
關鍵戰略舉措。
智慧管理雲平台: 鼓勵採用政府智慧管理雲平台(最高8分),特別是鼓勵在平台上開發具備自動數據分析、預測演算法或人工智慧手法的智慧應用,以達到降低營運成本和優化建物效能的目的。這對於中小規模建築(如危老都更、社會住宅)的智慧化管理和數據彙集至關重要。
V. 跨領域融合與新興技術評估基準之特寫
A. 數據資產化與資訊安全壁壘的建立
2024年版將建築物運營數據的價值提升至資產級別。動態數據庫要求收集環境、行為、設備運轉等10種以上的數據,並強調資料必須具備介接、互通與交換能力。這種對數據質量和標準化的嚴格要求,是為了確保這些數據能夠被後續的AI分析模型和BIM營運系統有效使用。如果數據採集和格式不達標,將導致數百萬的智慧化系統投資無法產生預期的效益,因此標準化的數據基礎是實現高階智慧功能的先決條件。
隨著建築物中連接大量IoT感測器和控制系統,資訊安全風險隨之攀升。新版手冊強制鼓勵多層次的資安防護,包括設置網路防火牆、資料儲存加密、以及雙因子身份認證。更進一步,鼓勵對具有不可竄改性需求的重要紀錄(如門禁、保全、主機登入紀錄)採用區塊鏈加密機制。這些措施旨在基礎設施層面建立高強度的數位信任和抗攻擊能力,以應對日益增長的虛擬威脅對建築物實體安全的潛在影響。
B. BIM/GIS 在維運階段的實戰應用深化
2024年版對建築資訊模型(BIM)的應用要求,超越了傳統的設計和施工協作範疇,將其深度整合到營運和維護管理中(最高5分)。新版手冊要求BIM整合不僅要提供3D視覺化瀏覽,還必須能夠顯示「即時設備資訊」並支援「遠端控制功能」。
這意味著交付的BIM模型不再是靜態的圖檔,而是一個「活的」數位孿生體(Digital Twin)雛形,必須包含所有智慧化設備的I/O點數、規格和運維數據介面,並與中央監控平台實現實時的數據接軌。這種要求迫使工程師和設施管理者在設計階段就要考慮模型的維護數據屬性,確保BIM能夠真正用於預測性維護和提升管理效率。
C. 智慧營造與淨零排放路徑的交叉分析
智慧營造指標的引入,體現了智慧建築評估體系對建築生命週期上游(規劃和施工)的關注,並將其與淨零排放的國家目標緊密結合。鼓勵採用預鑄工法(最高8分)和預製鋼筋工法(最高4分)。
這種鼓勵機制反映了一種戰略上的協同效應:將大量現場施工的濕作業轉移到工廠進行預製,可以大幅減少現場的廢棄物和碳排放,同時減輕建築業勞動力短缺的壓力,提升施工效率和結構安全。這是一種將技術進步與社會永續目標同步實現的典範。
D. 標準資料格式 (TAICS TS-0054) 的戰略意義
過去,系統整合的高成本和技術複雜性一直是智慧建築普及的痛點,即便是2016年版單獨設置了「系統整合指標」(20%權重),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異質系統間的互通性問題。2024年版透過在「基礎設施」和「智慧創新」兩處強制鼓勵採用TAICS TS-0054標準資料格式 1,從數據的「源頭」確立了統一的標準。
這種標準化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它降低了新的技術供應商進入市場的壁壘,促進了不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從而可以降低整體系統整合的成本和複雜性。此外,標準化也是政府鼓勵中小規模建築(如危老都更、社會住宅)採用「智慧管理雲平台」的關鍵先決條件,確保即使是小型建築也能有效地彙集和分析運營數據。
VI. 實務執行挑戰與策略建議
A. 新版手冊對建築規劃設計及建造成本的衝擊分析
新版手冊對業界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這必然會對建築專案的規劃設計和建造成本產生影響。在前期規劃階段,導入動態數據庫、5G專網、區塊鏈加密、以及資安設備,將導致初期ICT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後續維護成本的增加。
此外,對BIM模型的交付提出了實戰應用要求,即BIM必須能夠與運營數據實時接軌,並提供遠端控制功能。這要求設計單位和營造商必須在規劃和施工合同中明確納入BIM/IoT整合的具體標準,並確保交付的模型是「活的」,以避免在申請標章時出現資料不符或功能缺失的問題。
B. 對物業管理和設施運營的專業能力提升要求
2024年版手冊對設施運營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質的飛躍要求。傳統的機電維護管理(OT)與資訊技術(IT)必須深度融合。維運管理要求具備5年維護計畫以及涵蓋資安、當機、駭客入侵的危機處理與緊急應變計畫 1。
同時,營運數據的應用要求管理者從過去的被動報修模式,轉向數據驅動的預測性維護(PdM)和AI優化決策。這需要物業管理和設施運營團隊配備具備網路安全、數據分析和AI模型維護知識的複合型專業人才。
C. 建議導入新版手冊的設計與審核最佳化路徑
為有效應對新版手冊的挑戰並最大化效益,專案團隊應採取以下策略:
早期戰略決策: 在規劃設計的初期階段(即申請候選證書前),專案必須及早決定所有AIoT系統的數據格式標準,並優先採用TAICS TS-0054 v1.0標準。這項決策應及早納入招標文件和與子系統供應商的合約中,從源頭上確保系統的互通性,從而避免後期整合所產生的高昂成本。
投資優先順序: 鑑於「節能管理」(18.7%)和「健康舒適」(16.3%)在鼓勵項目中佔據最高權重,建議將資金優先投入於這兩大高分領域。特別是集中資源於AI輔助的能源調適策略和擴大的環境品質感測系統,以確保分數獲得的高回報。
BIM交付標準化與驗證: 必須確保BIM模型在交付時即包含所有智慧化設備的I/O點數、規格和運維數據介面。專案應在施工階段進行調適(Cx)流程,以驗證BIM模型能夠與中央監控平台無縫接軌,真正實現視覺化和遠端控制功能,這是獲取維運管理指標高分的關鍵路徑。
VII. 結論:智慧建築邁向數據驅動與永續發展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2024年版)的修訂,是一次具備高度前瞻性和國家戰略意圖的體系升級。它將臺灣智慧建築的標準從對單一技術的追求,轉變為對建築全生命週期中數據應用、環境永續和人本健康的綜合考量。
主要差異體現在:
指標結構優化: 減少指標數量(8項至6項),同時大幅提升了「健康舒適」(從5%至16.3%)和「節能管理」(從15%至18.7%)的權重,體現了對人居環境和淨零排放目標的政策傾斜。
技術強制升級: 通過新增「基礎設施」中的數據庫建構、資訊安全要求(區塊鏈、資安認證),以及「維運管理」中的BIM營運整合和AI預測性維護,推動建築物從被動管理轉向主動、預測性管理。
產業數位轉型: 引入「智慧營造」(鼓勵預鑄工法)和強制鼓勵採用「標準資料格式」(TAICS TS-0054 v1.0),從供應鏈和數據層面降低技術整合壁壘,加速建築產業的數位化進程。
總體而言,2024年版手冊確立了智慧建築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必須是數據驅動、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綠色、健康建築。這對所有參與建築生命週期的設計、營造和運營者來說,是提升技術實力和管理效能的明確訊號。
最新內容以建築研究所公佈為主:https://ib.tabc.org.tw/modules/filelist/index.php/main/flist/2